魯國施氏有兩個兒子,一個好學,另一個則嗜愛兵法。好學的那位,就以所學,自荐給齊王,齊王錄用他擔任公子的師傅;嗜愛兵法的那位則到楚國,就以自己所學自荐給楚王,楚王派他擔任軍職。兩人的俸祿,使家族富裕;兩人的爵位,令親友感到榮耀。
施氏的鄰人孟氏,也有兩個兒子和施氏的兒子學一樣的東西,但家境卻一直窘迫不堪。孟氏非常羨慕施氏的富有,因此向他們請教求取富貴功名的方法。兩人據實相告,於是孟氏的一子便到秦國去,想就自己的學問求取官位,以仁義說秦王,秦王說:「當今,諸侯彼此相爭,所營求的,不過是兵事罷了。倘若利用仁義來治理國家,不是自取滅亡嗎?」於是將他處以宮刑∣閹割,放逐邊疆。 另一個兒子則前往衛國,以所學的兵法自荐於衛國,衛王說:「我是薄弱的小國家,處在各個大國之間。對於大國,我採取順服的方法;對於小國,我施行安撫的政策;這是我求取安定的門徑。倘若我想依賴武力兵權來鞏固自己,那不是自取滅亡嗎?現在,如果我讓你安全離去,說不定你會到他國遊說,那不是要變成我衛國的禍患了嗎?」於是把他處以刖刑(斷雙足),然後驅逐出境。 歸還魯國後,孟氏父子三人怒氣沖沖的到施家來找他的兩個兒子理論。
施氏說:「凡是得時機的人,必定能昌盛顯達;失時的人,必定招致敗亡。你們的能力和方法與我們並無差異,可是成果卻與我們相反;主要原因不懂得相機行事,行為本身並沒錯。天下事變化無常,原本就沒有絕對的是與非,往昔可行的道理,今日未必可用;今日被摒棄的,可能在往後被人所重用;也未可知用與不用,也沒有絕對的標準。如何應合適用的時機,洞悉世事的變化,全看個人的智慧。倘若不夠明智,即使你學問像孔子一般淵博,兵法像呂尚一般精通,也會到處碰壁,一輩子發達不起來。」 孟氏父子聽了那段話後,恍然大悟,這時才顯露笑臉,陪禮說:「是我們錯了,請你不要再說了。」摘自「列子 說符」
- Jan 08 Sun 2017 15:45
機遇不同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