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日是「中元節」,也是民間俗稱的「中元普渡」。中元本是中國道家祭祖的日子,再加上「目蓮救母」等感人的民間傳說,就形成普渡的習俗了。

七月十五是中元節,它和正月十五的上元節、十月十五日下元節傳說分別是地官、天官及水官大帝(即所謂的三界公)的誕辰。在中元節當天,地官大帝來到凡間,考察眾人,分別善惡,因此在這天,民間都有祭祀地官大帝的儀式;而這一天也是一般人家祭祖,祈求祖先庇福的日子。

所謂「普渡」,原是普遍超度孤魂野鬼的意思,與拜三界公原不相涉,但因為時間的巧合,所以出現把二者合而為一的現象。

農曆七月民間俗稱「鬼月」。一般我們都相信人具有三魂七魄,而人死後,七魄分離,只剩下三魂就叫做鬼了。有人祭祀的鬼,不會危害人類,但那些沒人祭拜的孤魂野鬼,就不一樣了。

據說因為地藏王菩薩曾經發願要普渡眾生,所以在每年的七月一日開鬼門,讓身在陰間的眾鬼返回陽世探視自己的親友及子孫,直到七月底,才召眾鬼回地獄。因而從初一「鬼門開」到三十「鬼門關」 這段日子裡,人們為保有生活的平安,不僅婚喪喜慶皆不敢輕舉妄動,每戶人家都要供奉菜飯,這種祭祀,俗稱拜「好兄弟」,祭祀「好兄弟」的活動在七月十五日達到最高潮,這天也就是我們俗稱的「中元節」;道士們以誦經作法事和準備三牲五果普渡孤魂野鬼,舉行「普渡」的祭儀,用牲禮酒食祭祀孤魂野鬼,以防止祂們作祟。

七月一日開鬼門後,各地以村里或鄉鎮舉行普渡,以祭拜孤魂野鬼,因此把七月的每一天排的滿滿的,讓孤魂野鬼每天都有的吃。民國四十一年,政府為推行節約拜拜的政策,才將普渡的日期集中在七月十五日舉行。

在臺灣普渡可分為「公普」和「私普」兩種。「私普」是在每一戶人家家中舉行,日期則由傳統風俗來決定,費用由各家自行負責。「公普」(廟普),則是以寺廟為中心,為籌措費用,廟方會擲筊決定適當的人選擔任「柱首」,由「柱首」派人按戶募捐,當費用不足時,多由「柱首」補足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ordsmith01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