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成 語 故 事 267   三 豕 涉 河

 

        

    春秋時代,子夏糾正衛國人讀史書中的錯誤,就是從「疑」開始的。子夏到晉國去,途經衛國,聽到讀史書者說:「晉師三豕涉河。」

子夏立即發生疑問:「晉國的軍隊為何趕著三頭豬過河?史書上記載這樣的事有何意義?他認為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。」經過仔細推察,子夏終於明白了:「非也,是己亥也。」為什麼不是「三豕」而是「己亥」呢?子夏首先考慮到,史書是記載史實的,通常要記述歷史事件發生的年代。

晉國的軍隊涉河是重要歷史事件,當然首先要記述涉河的年代。因此「三豕涉河」中的「三豕」應當是紀年。接著,子夏分析「三豕」二字的形體,發現「三豕」與「己亥」形體十分相似,從而得出非「三豕」是「己亥」的結論(晉國的軍隊是在己亥年渡河的)。

子夏指出錯誤的原因是:「三與己相似,亥與豕相似。」子夏在發現錯誤的過程中,是採取逆向思維,先設疑,再求證,最後改錯。

「三豕涉河」(成語):古代「己」與「三」、「亥」與「豕」字形相近,衛國人讀晉史,乃誤將「己亥涉河」讀成「三豕涉河」(見呂氏春秋˙慎行論˙察傳)。指的是因文字形體近似而被誤寫誤認。比喻文字訛誤或傳聞失實。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ordsmith01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