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,在每年國曆四月五日或六日。清明時期正是萬木凋零的寒冬已經過去,風和日麗,鶯飛草長,柳綠桃紅,生機勃勃。首先,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密切的關係,農諺說:「清明前後,點瓜種豆」、「清明谷雨緊相連,浸種春耕莫遲延」。清明一到,氣溫升高,雨量增多,正是春耕播種的大好季節。
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掃墓,民國二十四年起,政府還明定為民族掃墓節,全民休假一天,以便掃墓。
中國祭祀祖先的歷史由來已久,早在上古時代就有帝王、諸侯祭祀宗廟的儀式,到春秋時代孔子的墓祭,這些都屬於貴族所特有的。到了秦漢以後,貴族制度末落,才有一般民眾到祖先墳墓去祭祀的習俗。掃墓在清明節的發展史上,算是相當晚出的節日內容,一直到了宋朝,才成為清明的主要活動。在這以前清明僅是個附屬在寒食節(清明前一日)習俗中的—個次要日。它的重要性,甚至比不上另—個陰曆三月上旬的上巳日(陰曆三月初三,俗稱三月三)。儘管如此,由於上巳、寒食、清明三個節日的日期相當接近,彼此的習俗便互相滲透、重疊,漸漸的不再有明顯的劃分,這才形成了現在的清明節。所以在討論清明節的起源時,同時也要對上巳及寒食有所了解。
【習俗】
1、 掛紙-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,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,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以來祭拜過。
2、培墓-培墓也就是掃墓,又叫墓祭、祭掃或上墳,就是修墓與
祭拜。
3、踏青-起源於唐代,也叫行青、探春、尋春、郊遊。清明節正當早春三月,正是交遊的大好時光,為了不辜負這良辰美景,大家擁向郊外踏青。
4、盪秋千(鞦韆)-紀念先民為了取得食物,常要攀籐上樹,這就是秋千的雛形,後來逐漸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千秋。
5、鬥雞-學習群雞互相攻鬥的技巧。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,到唐朝時,十分盛行,連皇上也喜歡玩鬥雞。
6、插柳-民間在清明節有插戴柳枝的習俗,似乎說明了柳枝具有避邪的功用。
7、賜火-因寒食節全國禁火寒食,把所有的火種都熄滅了,所以到了清明要重新鑽木取火。
8、拔河-為了增強人民的團結與體質。
9、臺灣有吃潤餅的習俗。潤餅是以麵粉做成薄皮,內包豆芽菜、紅蘿蔔絲、筍絲、肉絲、豆干絲、蛋皮等,撒上花生粉及糖粉,捲成圓筒狀,即可食用,是相當可口的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ordsmith01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