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甕中捉鱉】
比喻舉手可得,確有十足的把握。「這事容易,甕中捉鱉,手到拿來。」
【甕裡醯雞】「醯」(ㄒ一,醋)
酒甕中的小飛蟲。比喻人見識粗淺。「他不相信世上真有白色的蛇,同學們都笑他是甕裡醯雞。」
【甕盡杯乾】
甕中的酒已盡,杯中的酒也喝乾。比喻物品用盡。「今日弄得甕盡杯乾,只得收了心,乖乖在家讀書。」
【甕牖繩樞】
以破甕作窗子,以繩索作門樞。形容貧寒之家。「他是甕牖繩樞之子,能安分守己,勤學上進,真是難得。」
【甕聲甕氣】
形容聲音粗沉。「一清早就聽見看家的狗,甕聲甕氣的叫個不停。」
【甕中走了鱉】
鱉置於甕中是逃不掉的,如果逃走了,是奇怪的事。比喻不可能失落,既然失落,必被偷走。
【瞽瞍不移】「瞽瞍」(ㄍㄨˇ ㄙㄡˇ,虞舜之父因有眼而不識賢愚)。
比喻大愚大惡者不能改過遷善。「他根本是瞽瞍不移,無藥可救,你還是少費點口舌吧!」
【瞻前顧後】
前後方向都看到。比喻考慮周詳,小心處事。「他做事總是瞻前顧後,小心謹慎。」
▲比喻顧慮太多。「他做事總是瞻前顧後,猶豫不決。」
【礎潤而雨】也作「礎潤知雨」
柱下的礎石一溼潤(空氣裡的溼度增大)就要下雨了。比喻事情的發生必先有預兆。「月暈而風,礎潤而雨。」
【禮士親賢】
禮敬有知識的人,親近有才德的人。「古時的賢君,總能禮士親賢。」
【禮尚往來】
受人之禮者,當回禮。「禮尚往來,往而不來,非禮也;來而不往,非禮也。」
【禮門義路】
禮義為人生必經的門路。「夫義,路也;禮,門也;惟君子能由是路,出入是門也。」(孟子˙萬章下)
【禮賢下士】
接納賢人,不惜降低自己的身分。讚揚在上位的人,能夠不計較尊卑,任用有才能的人。「三國時代,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為國家出力,就是禮賢下士的最佳典型。」
【禮多人不怪】
對別人多行禮儀,並無不妥。「有人自以為禮節過分而內心不安時,用『禮多人不怪』來寬解;也具有延伸的含意,即處世寧謙讓好禮,不可居傲失禮。」
【禮義生富貴】
衣食富足之後而重視禮義。「禮義生於富貴,盜竊起於貧窮。」
【禮輕情意重】也作「禮輕人意重」
微薄的禮物,卻是情意深濃。「學生在教師節雖只送了張卡片,但禮輕情意重,我也心滿意足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