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 借 鏡 歷 史(一九五)  因 人 而 異 

    秦將攻下趙國的長平後,就帶領軍隊回到秦國;秦王派遣使者去見趙王,要趙國割讓六個城市作為講和的條件。趙王和臣下商量了再商量,還是拿不定主意。恰好樓緩剛從秦國來到趙國,趙王認為樓緩或許比較了解秦王的意向,就請樓緩和他們商量割城和談的利弊。

趙王問樓緩:「把六城割讓秦國,將會怎麼樣?如果不割讓六城,秦國可能會採取什麼報復措施呢?」

樓緩推辭著,說:「其中利害,並不是我能夠知道的啊!」

趙王說:「雖然你不能盡知,也請你說說你的觀點好嗎?」

樓緩說:「大王曾經聽過公甫文伯的母親嗎?公甫文伯在魯國做官,生病而死之後,有十六個子女為他自殺而死,他母親聽到這消息,卻不掉一滴眼淚。僕人問她說:『您兒子死了,您為什麼不哭呢?』他的母親回答說:『孔子是個賢人,遭魯國放逐,他不去跟隨。現在他死了,十六個子女為他自殺,由此看來,他一向必是薄待聖賢而厚遇婦人啊!』這話出自母親之口,這母親就是賢母,如果出自妻子口中,這妻子就是妒婦了。所以,同樣的話,說的人不同,人心就會跟著轉變。現在臣剛從秦國來,大王要臣表示意見,如果臣說:『不要割城給秦!』雖然投合大王的心意,卻不是好計策;如果臣說:『應該割城講和!』則恐怕大王認為臣為秦國著想,所以臣才不敢表示意見啊!不過,如果大王一定要臣說個好計策,臣認為還是割城給秦來得好。」

趙王聽了,說:「好!就依你的話去做。」(摘自李逸宏編著-中國寓言故事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ordsmith01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